人们对精神疾病会有这样的质疑:有治疗的必要吗?治疗有用吗?而对一般躯体疾病,较少这样想,即便是晚期癌症,医生已告诉了生存期,还要坚持在医院寻求治疗。为什么?
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:
1,精神疾病不是病观念的影响。在精神病学的发展史上,很长一段时间,精神疾病被认为是情欲所致,或鬼魔附体,曾被放血、通便治疗或烙烧、驱逐等酷刑对待。精神病治疗学发展较晚,最早的抗精神病药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。在国内,大约20年前,不认为精神疾病是病的观点还很普遍,病人四处流浪或被关锁的现象很多。
2,精神疾病的社会心理特征。和躯体疾病相比,精神疾病更多社会心理学特征。一般不危机生命,不影响吃喝,民间观点一般是能吃能喝就没病。精神症状作为一个谱系性的存在,也可存在于正常人群中,比如,焦虑,强迫,抑郁,等,这些症状正常和异常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,严重到一定程度即为病态。患者的性格往往是疾病的基础,而性格问题和精神障碍之间界限模糊。这些特征也是精神疾病的识别率、治疗率低的原因之一。
3,精神疾病治疗的难度。由于发生机制一直未探索明了,治疗药物和方法不多,2004年的研究显示精神疾病总体有效率在30%左右。同时,精神障碍多数是慢性疾病,易复发,即使症状得以控制,由于社会功能受损,不少患者难以再进入社会工作。这会造成精神疾病治不好、治疗没有意义的认知。
但是,上述观点和现象都已经是过去。我们需要重新认知精神疾病及其治疗,改变观念。
近20年来,精神病学得以飞跃性的发展,我们明确了精神病学是一门医学科学。精神疾病是一个疾病群,多数是慢性病,与其他慢性病没有本质区别。精神疾病的发生同样有生物学基础,只是这个生物学基础主要在神经系统的功能变化而不是形态学改变,更细微的神经系统的形态变化应该存在,目前已有一些发现,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,还没能够完全弄明白。其实,精神疾病比躯体疾病更复杂,对社会对人的影响其实不亚于甚至超出躯体疾病,既是医学科学,也是公共卫生科,因此,精神疾病的治疗很重要。目前其治疗的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。
那么,目前精神疾病的治疗现状是什么样子呢?
我要告诉大家的是,我们不排除精神科会有疑难病例,这与其他医学学科一样,都会有难治的复杂的病例,但这个比例并不比其他学科高。另外,现在的一部分难治的患者,可能是由于过去的治疗水平不高,没及时有效治疗,使得疾病迁延不愈所致。疾病对人的损伤,远远大于药物的副反应,长期的疾病状态使患者的神经系统发生明显的生物学改变,使疾病难治。这一点也提示:精神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很关键!
目前,精神病学诊断和治疗日益规范化,精神科药物较以前增加很多。且治疗方案不单药物治疗,还包括物理治疗、心理治疗、MECT等。在精神科药物发展中,重要的一点是药物副反应减小,药物的作用不仅能控制住症状,还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、恢复社会情感等。由于考虑到精神疾病的慢性化、社会功能损伤及易复发,目前的治疗方案中推行全病程治疗,比如,有些患者由于病情重,所用药物作用强,副反应也大,但在度过急性期之后,可考虑给予减少剂量,或换用副作用小的药;治疗过程中辅以心理治疗,家庭、医院、社区联合管理,最大程度地治疗和帮助患者。因此,如果治疗及时,患者及家属配合,都可以治疗有效,即使少数的难治者,一般也能症状得以减轻,恢复到一定程度,不低比例患者可以治愈,走上社会,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。2018年版的《精神病学》中,属于精神科重症的精神分裂症,首发治疗有效率接近90%,较以前有极大的提高。
随着精神病学的发展,及社会和人自身对精神问题的重视,使得之前并未察觉有病的人群,也自觉或被要求到精神病科或精神病医院求治。这往往是一些轻症的人群,能看似正常地工作和生活,但内心承受着巨大病痛的煎熬,且不被人知。另外,还有应激障碍人群,适应障碍人群,及以情绪不稳为主要表现的青少儿患者人群,等。这些人群的药物治疗价值巨大,准确及时的诊治,可以完全改变他们的人生,达到临床痊愈,不复发,社会功能好。有人会因生过一次精神疾病,从中获益,比原来更加优秀:疾病的诊治过程会使其反思自己,体味人生,促进自我成长。
因此,无论你目前是什么情况,都要相信:精神医学的春天已来到,这里繁花似锦,给你准备了很多很好的礼物,越早来,会越好!
徐改玲,天津市安定医院,精神科主任医师。临床与科研工作并行,医疗行为与文化情怀兼具,热爱精神科工作,不断学习、思考和探索。擅长对双相情感障碍、强迫障碍、精神分裂症及物质依赖的治疗,对精神科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探索 ,对应激障碍、适应障碍、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探索,尤其关注精神科亚健康人群,及儿童青少年群体,在诊治方面有一些新的思考和探索,愿与大家一起成长。